貴州省的一位記者打聽到在遵義市樂山鎮一處深山老林中,「隱居」著一戶人家,于是他決定前去采訪一下。
那天,這名記者帶著拍攝工具、干糧和水,步行了小半天才來到目的地。而眼前所見的一切,讓他十分的震驚。
直到記者將拍攝的照片和采訪的內容發布出來以後,這戶在大山里隱居百年的人家才被世人所熟知。
他們祖祖輩輩已經有五代人,一直住在這個山洞裡面有一百年了。在這里,他們自給自足、放牧種地,過著十分原始的桃源生活。
現如今,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,農村百姓的生活條件也日漸變好,很多人都選擇了離開農村,到城市去工作、買房。但是這一戶人家,卻始終堅持不搬家。
當地的鄉政府、鎮政府工作人員,曾經多次前往山上動員,並且出錢要求他們搬離山洞,但是這戶人家的態度卻十分堅定: 「我們不搬,給多少錢都不搬。」
當地很多人都知道這件事情,有的人覺得這家人很傻,不用自己花錢就能去享受城市生活,為什麼不願意去呢?
記者也曾問過類似的問題: 「你們為什麼不願意搬到城裡去?那裡做什麼都比在山上方便得多。」
聽到這個問題,這家人笑著說道: 「我們才不去城裡住呢,住在城裡沒這福氣!」
那麼,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?為什麼他們一家五代人都住在山洞裡?他們口中提到的「福氣」指的又是什麼?
一
眾所周知,我國貴州省多山多林,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不僅溶洞巨多,更是依山伴水,樹木茂密,十分適合人類的居住。
走進深山老林,只見一個狹小的山洞裡面,一棟破舊的小木屋安靜地坐落在那裡。記者懷著好奇的心情,慢慢地靠近了小木屋,想要一探究竟。
從門口往屋裡一看,他發現裡面擺放著幾張床還有家具,以及做飯的鍋碗瓢盆。 「這里竟然能住人?」這是記者的第一個想法。
而這里,就是祝應國和妻子明芳容的家。而祝應國的父輩、祖輩,乃至往上數代,都是住在這個山洞裡面,時間跨度更是長達一百來年。
提及祝應國一家人,在當地可是出了名的,很多人都稱呼他家叫「最野釘子戶」。
我們國家一直在努力建設小康社會,讓老百姓們能過上幸福安穩的生活。所以國家一直在大力支持農村建設,不僅實現了用電戶戶通,更是把公路修到了百姓的家門口。
樂山鎮搞鄉村振興的時候,村委會、鄉政府、鎮政府的工作人員,曾經幾次三番去勸說祝應國,動之以情,曉之以理。但是他就是不願意搬走。
「祝大爺,搬到鎮上的新房子住吧,這個山洞根本沒法住人,要是發生點自然災害,我們不一定能第一時間趕來救援啊!」政府工作人員這樣勸道。
然而,祝應國卻十分倔強,他搖著頭說道: 「不搬,你們是不知道這個山洞有多好!」
二
那麼,這個山洞到底好在哪裡?記者發現,這個山洞是自然形成的溶洞,不僅洞口寬敞,而且洞頂十分高大。不管是刮風下雨,都會被四面環山的地勢所阻隔,山洞裡面一直保持著乾燥。
祝應國表示,住在山洞裡面冬暖夏涼,一百多年以來,祝家人都覺得這個地方是天然的居住之所,即便是近些年生活質量提高了,很多人家都安裝了空調,但是祝應國一家卻用不上。
不僅是因為空調的原因,每到春夏季節,草木繁密,祝應國只要站在山洞洞口,滿眼都是蔥蔥鬱郁。呼吸著山裡的清新空氣,讓人頓覺神清氣爽。
但是到了夏天,也有不少人質疑山上夏天有蚊蟲,但是祝應國根本不用擔心這個問題。即使是最炎熱的夏天,山洞裡面的溫度也只有二十多度,根本就不會出現蚊子。
吃喝方面,祝應國一家人在山腳的平坦處,開墾了良田和菜地,春種秋收的糧食,足夠一家人一年地吃吃喝喝了。
在這棟小木屋的門口,祝應國還加蓋了兩個烘房,每年把採集來的山茶,放到烘房裡面炒賣。由于價格便宜,每年來購買茶葉的人絡繹不絕。
前幾年,因為年齡漸大,祝應國採集茶葉已經有些力不從心,于是他就把烘房給停了,之後一直將其作為掛臘肉的地方。
雖然不賣茶葉了,但是祝應國也沒有閑著,他在小屋的四周圍了一個圍欄,在裡面養上了幾只豬和羊,還有三十隻雞鴨。山洞前面立馬變得熱鬧非凡。
當提及這棟小木屋時,祝應國表示它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,實在是太讓人難以置信了。他的祖祖輩輩一直都居住在這里,靠著山下的田地,用糧食在周邊換取生活用品,一直延續到了如今,已經是第五代人了。
近些年,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,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,最後在城裡定居了下來。所以就有村民半開玩笑地嘲笑祝應國: 「現在大家都過著城裡人的生活,你們一家子還住在山洞裡面,像古人一樣不累嗎?」
對于這些話,祝應國沒有多做回應,也沒有反駁,他一如既往地和家人住在山洞裡面,每天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日子一直都很逍遙快活。
三
說起自己的老伴明芳容,祝應國滿臉笑容,他當年因為生活所迫,在鎮上的一家裁縫店做學徒,然後就遇到了明芳容。
兩個人認識後不久,明芳容就被祝應國的憨厚老實所吸引,之後兩個人就在山洞裡面結了婚。當時雖然一無所有,但是他們的日子卻過得幸福和諧。
如今,祝應國一家其樂融融,日常生活中想吃肉,有自家養的雞和鴨,要想吃蔬菜瓜果,自己種的地里都有。 這麼多年以來,他們自給自足,如同住在「世外桃源」里一樣。
不僅如此,祝應國還有一個常人沒有的手藝,那就是釀酒,而且他釀的酒清冽可口,深受親朋好友的喜愛。
究其原因,記者看到在小木屋的後面,流淌著一眼泉水。祝應國介紹這個泉水,十來年不管如何乾旱,它都沒有停止過流淌。
由于酒香濃郁,再加上是手工釀造的,很多人都慕名而來嘗一嘗味道,也有人臨走會購買一些,對此祝應國總是好酒好菜地招待著,他常說: 「酒就要大家一起喝,這樣才熱鬧!」
俗話說「酒香不怕巷子深」,因為這個原因,也有不少商人嗅到了商機,他們跑到當地政府,希望能開發泉水。不僅如此,也有商人去找祝應國,希望他能夠出售釀酒「秘方」。
然而,不管這些人出到什麼價位,祝應國都是兩個字: 「不賣」。不僅如此,他也不願意搬離此地,也不允許別人來開發山泉: 「要喝酒管夠,想開發這里的泉水免談!」
後來,記者將祝應國一家的情況公布以後,當地迅速地變成了一個旅遊勝地。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,都想來品一品獨特的「山泉酒」。
祝應國的幾個子女,也陸陸續續地成家立業,開始在外地打工掙錢,但是不管兒女們如何勸說,老兩口都不願意搬家,表示一直要守著這個地方。
直到2021年,通往山上的道路修通了,祝應國一家也通上了民用電和網絡,子女們心疼二老,給他們購買了洗衣機,還有冰箱。
當記者詢問祝應國一年的收入時,祝應國回道: 「除了賣酒一年能有兩萬多,加上養豬養羊的話,也能有個十來萬。」
對于祝應國來說,家裡吃的喝的都不用花錢,所以這些錢就已經不少了,他的心裡十分滿足!
時至今日,祝應國和老伴還一直住在山洞裡,而且晚年他們還有任務,那就是幫子女們帶帶孫子孫女。
人們看到,在山下的田野里,草地上,祝應國趕著牛羊,老伴明芳容帶著孩子們跟在後面,一起玩耍嬉戲,空氣中充滿了歡聲笑語。
當記者詢問祝應國要在這里住多久時,祝應國這樣回答: 「我在這里生,我在這里長,直到我慢慢老去,直到去世……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