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狐娛樂專稿(林真心/文)演唱會門票能有多難搶?
毛不易巡演蘇州站13秒售罄、杭州站12秒售罄、深圳站10秒售罄;張杰廣州演唱會定在可容納8萬人的場館,門票還是秒售罄:周杰倫在三個城市開巡演,門票被黃牛炒到4500一張。
經歷了三年沉寂的線下演出市場,似乎已迎來復蘇。
演出市場會在2023年迎來大爆發嗎?搜狐娛樂對話了北京華樂非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熠明、永稻星(北京)文化娛樂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航,了解從業者對演出市場現狀與未來發展的看法。
秒售罄背后
是演出市場的補償式增長
「眼睜睜看著它售罄,太難了。」
酷兒和搜狐娛樂分享了自己搶薛之謙演唱會佛山站的經歷:本來想買317元的看台票,剛選完價位就顯示沒票了;然后趕緊搶717的一檔,不出所料選完又沒票了;最后,她想再試試搶個最貴的1717,還沒等反應過來就又售罄了。
「整個過程就是心跳加速,手抖,真的太難了。」酷兒感慨道。
為了看這場演唱會,她還特意去咨詢了黃牛,得到的回復是「沒錢不建議看佛山場,這是目前最貴的一站」。
就在她以為沒戲了的時候,薛之謙在佛山加了場。「因為廣東比較多謙友。黃牛現在炒得太厲害了,薛之謙抵制黃牛,只要可以的話他都會加場,他會來我們的城市找我們。」
感受到這種「雙向奔赴」,酷兒又信心滿滿。她覺得有了第一次的經驗,自己一定能在第二場搶票大戰中勝出。
前一秒「開啟預售」,后一秒「已售罄」,不得不說,近期和酷兒有類似搶票經歷的人不在少數。
演出市場已然熱鬧起來了。自2023年1月起,劇場、劇院演出場次、觀眾數量呈現出大幅上升態勢,全國營業性演出場次與2022年同比增長40.92%。
重磅藝人的線下演出「批量官宣」。據中演協相關訊息,包括五月天、周華健、任賢齊、劉若英等港台藝人,李宇春、張藝興、許嵩、許巍等內地藝人在內的數十組藝人,年內都有演唱會計劃。
歌迷們則熱情高漲。林俊杰、五月天、陳奕迅等歌手的新演唱會還未官宣,但大麥上的想看人數都已經達到6萬、8萬以上。
已開搶的演唱會,門票統統售罄。周杰倫2023年嘉年華世界巡回演唱會、張杰未live曜北斗巡回演唱會、毛不易幼鳥指南全國巡回演唱會,都被吐槽「門票難搶」。連李潤祺巡演上海站、陸虎2023年全國巡演的Livehouse演出門票也都秒售罄了。
一票難求的背后,是線下演出市場的「補償式增長」。
「線下演出的觀看體驗是難以被線上復制的。演出這個行業其實是相當傳統的,難以取代。」張熠明告訴搜狐娛樂,雖然經歷了三年空白期,但當下的歌迷和粉絲對現場相聚的熱情并沒有減弱。「大家需要線下聚會,需要音樂,也需要休閑娛樂,放松身心、釋放情緒。以演唱會的名義是一個能讓大家見面的好機會。」
自2020年疫情爆發后,線下演出行業一度陷入了停滯。突發的多點疫情,不斷給復蘇中的演出行業帶來新的挑戰。
周杰倫、陳奕迅、劉若英等歌手的巡演都被推遲;THE9的畢業演唱會一再改期,最后也只能無奈取消;更別提在地方舉辦的10多場音樂節,有的甚至拖到演出開始的前一天才宣布取消。
「說補償式增長也沒錯。就像剛開放堂食那會兒,一瞬間大家都涌入飯店聚餐了。」在張熠明看來,短期內的爆發式增長也很正常,畢竟大家都「憋了三年」。
楊航同樣覺得,這階段演出售票的火爆和觀眾們的熱情相關。在他看來,各大演出的票被哄搶一空,九成代表了該藝人的真實票房號召力,剩下一成則是大家被演出行業復蘇浪潮席卷起來的消費沖動。他預測道,今年上半年演出市場會出現一場「報復性增長」。
爆發式增長后
新的挑戰接踵而至
演出市場迅速回溫,從業者也忙了起來。
張熠明告訴搜狐娛樂,預計3月下旬開始,戶外演出復蘇,各大重磅藝人的演唱會、音樂節會百花齊放。
疫情爆發前,華樂非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曾為五月天、李宗盛、陳奕迅、蔡依林、劉若英、梁靜茹、鄧紫棋、楊千嬅等一眾歌手舉辦演唱會。公司運作了包括但不限于縱貫線北京演唱會、滾石30鳥巢演唱會、Metallica、Muse等國外大牌在北京的演唱會,以及五月天6年間的14場鳥巢演唱會等。
永稻星(北京)文化娛樂有限公司舉辦過超百場國內外S級藝人巡回演唱會,2023蔡依林、梁靜茹、小鬼王琳凱全國巡演全程主辦,也主辦了NINE PERCENT全國粉絲見面會、UNINE全國粉絲見面會、SNH48 GROUP公演,小鬼王琳凱、蔡徐坤2021個人巡演及R1SE全國巡回演唱會。
疫情期間,他們不得不按下暫停鍵。如今形勢好轉,大家新一年的工作計劃都安排得滿滿當當。
據楊航透露,自2022年11、12月份起,永稻星就已經開始籌備起了今年年初、年中的場次,2023年計劃辦超30場線下演唱會。「2020-2022年,我們的壓力來自于想‘活’下去,現在是復蘇后的競爭壓力。」
藝人的演出計劃紛紛提上了日程,挑戰也隨之而來。場地不夠分?檔期怎麼選?從業者面臨著爆發式增長帶來的壓力。
張熠明提到,高密度的演出項目讓當下演唱會的場地格外緊張。而演出項目需要提前半年到一年洽談場地檔期。按現在的情形來看,今年全中國各大場館每周末一場接一場,「不停歇」地演下去。
「如果同期兩個藝人都想預定場地,場館將要根據藝人的咖位、場次數量進行評估。」言下之意,今年的場地競爭會相當激烈。
同樣,排期也很緊湊。
楊航透露,像「520」這種有特殊意義的檔期格外搶手。「同類型藝人很多,同類型的演出也很多,各個一線城市的場地都被塞滿了,黃金檔期、有特殊意義的檔期都要早早定下。可以預見,今年上半年的線下演出市場會非常紅火。」
作為兩家行業頭部的演出商,華樂非凡和永稻星也在過去的項目中積累了經驗,搭建了各自成熟的體系來應對激烈的行業競爭。
自5月起,華樂非凡的藝人巡演、個唱會陸續啟動,這其中有因疫情被擱置的項目,也有2023年全新的計劃。
「陳粒、任賢齊、劉若英、李宗盛演唱會,都是2019年、2020年就官宣了的。」張熠明透露,這些演出在巨觀的節奏把控和內容安排上不會有大的變化,但一些細節需要推翻重來。
至于門票定價,他的觀點是,「目前演唱會所有的成本都相比疫情之前有增加。我關注到電影票這些年基本上已經翻倍,但是演唱會門票卻漲幅不大。我預測今年演唱會整體票價將有可能略微上漲10%-15%,這也是自然合理的市場行為。」
「觀眾們的選擇很多,作為從業者,我們能做的就是提供好的娛樂產品、把服務和安全保障做好,盡一切可能杜絕黃牛,盡量公平。」張熠明總結道。
對他來說,競爭激烈意味著要考慮的因素更多,但其實整體思路并沒有變,就是盡可能的用高品質的演出來吸引觀眾。「不管競爭如何,根據具體的檔期選擇,也要對票價有一定的預期和把控,假設項目在旺季撞上周杰倫、五月天這樣的S級頭部項目,就要對市場有更理性的評估。」
永稻星娛樂目前正在籌備梁靜茹、蔡依林、小鬼王琳凱的全國巡回演唱會。「小鬼的歌迷相對屬于比較年輕前衛,定城市的時候我們會首選一線或者準一線。」
涉及城市選擇方面,主辦方們對于國民度歌手和年輕流量歌手有不一樣的考量。「像梁靜茹這樣的實力歌手,歌迷的年齡跨度比較大,面向的市場更廣闊,會有更多的選擇。當然,這些實力歌手其實也有偶像屬性。」在楊航看來,兩類歌手其實同樣具備票房號召力。
楊航透露,永稻星娛樂會為偶像型歌手的演唱會提供額外的「情緒關懷」。「考慮到他們的歌迷們比較年輕化,相比傳統項目,我們會更加關注歌迷的出行問題、安全問題、情緒問題。」
而這些幕后的努力,其實大眾是看不到的。「包括如果有粉絲出現丟了票這種情況,我們也愿意幫忙解決。因為她們是奔著我們的項目來的,所以我們會提供援助。」
回歸冷靜后
行業將迎來哪些變化
事實上,國內的線下演出行業是從2010年左右才開始發展起來的。此后,演出市場容量逐年增大,一直到2019年,演出市場總體規模達到了572.28億元。
受疫情影響,2020-2022年全國演出市場總體規模各有下滑,尤其是2020年,同比下降54.07 %,近乎腰斬。
回顧三年間,線下演出被叫停,行業在摸索中「自救」,「云演出」借助線上直播順勢崛起。
羅大佑、樸樹、孫燕姿、劉若英等歌手紛紛投向線上演出,天漠音樂節、「宅草莓」線上音樂節等也在線上進行了直播。周杰倫兩場演唱會連映總觀看量超1億人次,劉德華線上歌友會觀看人次超3.5億,規模可謂空前。
在特定時期內,線上演出的發展讓步履維艱的演出行業看到了希望。但錄播、票價等種種爭議依然存在,云演出始終無法替代線下演出。
受創后的演出行業,無疑需要一個「回血」周期。從業者們也希望能挽回過去三年空白期的損失。
而眼下的行業復蘇信號似乎預示著2023年演出市場的總體經濟規模即將恢復,甚至突破新高。「可以預見,今年年終總結的時候,全年票房、行業巨觀經濟規模等等各種各樣的數據都會大幅增長。」張熠明推測道。
那麼,整體向好的形勢之下,演出市場的「補償式增長」能持續多久?
楊航認為,在上半年的「報復性增長期」,有消費習慣的消費者都可能會投身搶票熱潮之中。這也就意味著,這一階段正是線下演出短暫回血的最佳時期。
但隨后,市場大機率會出現一個「冷靜期」。
「當下來看,演出市場非常火熱,但等冷靜期之后又會回歸正常。因為演出屬于文娛精神消費,大家是有選擇性的。」楊航補充道:「我個人覺得,下半年無論是演唱會定價還是觀眾消費的沖動行為,都會恢復冷靜。」
張熠明提到,上半年場場售罄的火爆情況也許不會一直延續下去,藝人的票房號召力會逐漸出現「分層」現象,相應的梯隊分層也會直接體現在售票情況和票房成績中。「到了今年年中項目扎堆,競爭格外激烈的時候,就能看出每個藝人對應的真實情況,相應也會清晰體現在票房上。」
對從業者而言,每一場演出都是「試金石」一般的存在。
「線下的演唱會和專場活動就是試金石,會直接反映出藝人的商業價值和市場價值。」楊航告訴搜狐娛樂。
在他看來,演唱會門票并沒有過高的溢價:二十年前可以賣到一千多一張票,二十年后也大多最貴賣到一千多。
「很多消費者只看到了表面的票價波動,但在從業者的視角來看,成本都在追加。」楊航舉例道,落地成本、運輸、制作及相關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漲價,才導致籌備過程中綜合成本的升高,最終影響了演唱會票價。但不論如何,「每一張票都賣得不冤枉。」楊航總結道。
不知道這輪搶票潮過去后,演出行業還能否喜報頻傳。但可以確定的是,國內的線下演出市場想象空間仍然非常可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