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狐娛樂專稿(莊自修/文)
前有《光淵》將女愛豆的照片當作夜店工作人員照片使用,后有《星落凝成糖》中的簪子涉嫌抄襲惹爭議。
再早些時候,《風起洛陽》也曾因為道具侵權問題而出面道歉。
在「服化道」中的服裝和化妝經過一輪審判之后,如今輪到影視劇道具了嗎?
上萬件道具背后的「版權」高壓線
這些年觀眾對于道具的關注其實并不少,不過每次提及時,道具總是跟「服化道」一起出現,真正被討論的也多是服飾和妝發,道具更像是一種陪襯。
這并不意味著道具并不重要,相反,道具在一部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。
《星落凝成糖》制片人曾在「電視劇鷹眼」的采訪中透露,這部劇有近七萬件道具!
資深道具師金明才也透露,一部電視劇需要用到的道具數量非常龐大,尤其是古裝劇,此前他曾參與過《宮鎖連城》《楚喬傳》《錦繡未央》等多部大熱劇道具的制作,這些劇的道具數量都數以萬計,有的甚至幾十萬件。
「《楚喬傳》拍攝了差不多八個月,僅道具存放就用了兩個一萬平米的庫房!」金明才說道。
數量龐大的道具庫,道具的分門別類、使用、歸置等問題,都需要十分嚴謹細致,不然輕則出戲,重則惹來糾紛。
比如《光淵》劇組將女愛豆的照片當成夜店工作人員的照片使用,又如《星落凝成糖》劇組的發簪涉嫌抄襲被原作者掛,都讓劇受到了不小的負面輿論沖擊。
目前,《光淵》劇組美術團隊已就「照片事件」發布了致歉聲明,表示已刪除了相關內容。而據簪子的原作者「神之月曉」在微博上透露的消息可知,《星落凝成糖》劇組也就簪子的問題正在與她進行溝通。
李力曾給刑偵劇做過美術指導,他透露,如果案件中需要用到他人的照片,他們要麼會花錢找演員要授權,要麼自己原創,用不同的五官拼湊一個人像出來,斷然不會在網上隨便下載一張照片拿來使用。
像《星落凝成糖》發簪的事情,解決起來也不難,有錢的話就買斷版權,沒錢的話就談合作,再不濟也得加工一下再用,肯定不能不打招呼直接使用。
「出現這樣的小錯誤,只能說其中某些從業人員的水平不達標」,李力說道。
「一些主要道具還是要把握細節,盡量原創。」
因為道具版權引發糾紛的并非只有這兩部劇,此前《風起洛陽》中一件喜扇道具也被指抄襲,劇組不得不下場道歉,但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無可避免。
隨著普通人版權意識的覺醒,版權問題也正成為影視從業者頭頂的一條高壓線。
金明才透露,為了規避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,如今他們在選擇道具時,都會盡可能地隱藏品牌logo,尤其是在一些負面戲份中,比如男女主吵架摔手機,那肯定不能是有具體品牌名的手機,大多都是山寨機,防止品牌方以此索賠。
又比如可能會出現在劇中的字體、音樂等等,也都要對版權追根溯源,把風險扼殺在搖籃中。
「再就是安全性,道具離演員都很近,要避免發生意外。」金明才說道。
被大數據支配的預算
在不嚴謹、抄襲背后,道具行業還面臨著更大的爭議——「流水線制作」、「塑料感」、「日式風」。
金明才介紹,影視劇道具來源有三方面,一是從道具庫中租賃,一是從網上買,如果都沒有,那只能自己做。
為了避免同質化,租賃道具之后,他們一般都會「改景」或「改道具」。就像同樣的傢俱或房子,經過重新排列組合和裝修之后,會有新的風格。
不過即使這樣,依然有不少劇被批流水線制作,塑料感,古裝劇首當其沖。
金明才認為,之所以存在這樣的問題,一方面是這些年古裝劇數量太多了。另一方面在于,很多古裝劇都是架空歷史,在確定服裝和道具時,沒有真實背景可以參考,作品的審美基本上取決于創作者個人的審美,隨機性很大。
不同于現代戲可以選擇實景拍攝,古裝戲只能自己搭景或者扎堆影視城拍攝,道具也基本上從道具庫中選擇,只有主要道具才會花重金原創,同類型劇看多了,難免會給觀眾一種「流水線制作」的感覺。
「古裝戲要真做得好看,必然要有上億的投資才能出來好的效果。」金明才說道。「因為需要大量的園林改造、宮殿設計、精致的內景、上萬件精挑細選的道具。」
現實是,影視行業降本增效,投資銳減,制作費用也面臨嚴重壓縮。
「投資減少,導致基本上每個部門準備的時間都不夠,趕工式生產,哪有那麼多細節能把握好。」道具師郭海說道。
「每個戲的故事不同,拍攝的地點,對場景的要求都不一樣,大數據沒有多少參考意義,但投資方就喜歡拿大數據跟我們聊時間、預算和人員,導致最后都卡得很緊,我們只能看菜吃飯。」
所謂「看菜吃飯」,就是在有限的預算中先完成任務,質量相應做減法,比如,以前為了襯托霸道總裁的「壕」,會開名車、用名牌,如今只能用A貨代替。又比如古裝劇,用不起真花真景,只能用假花假景,「塑料感」大概就是由此而來。
至于被很多網友經常吐槽的日式風格問題,幾位道具師則感覺比較冤枉。
「場景也好,服化道也好,很多東西其實在我國唐朝也有出現過,可能是別人模仿我們,現在我們用了,網友卻覺得我們是日式風格,還是文化不自信。」
道具師王寬說,「有小部分網友是真的懂,但大部分網友只懂皮毛,輕易就形成了一種輿論風向。」
為了規避此類風險,幾位道具師都表示,在選擇道具或制作道具時,如今他們都會盡量避免這方面風險,否則會給制作方帶來很大的后期壓力。
行業巨變下的眾生相
這幾年影視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從前一部劇投資過億很常見,如今寥寥無幾。
降本增效的大環境下,投資縮水,對像道具這樣的制作層面會帶來什麼影響呢?
幾位道具師直言,從整個創作環境來說,投資是減少了,但對制作的要求反而更嚴格了。
「前些年給網劇做道具,可能才幾百萬,如今大部分都在一兩千萬的級別。」金才明說道。
背后的原因不難理解,以前腰部劇占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,大家都在以小博大,如今很多腰部劇都消失了,變成了分賬劇,或者平台定制劇、自制劇,都需要自負盈虧,提質減量大勢所趨。
隨之也帶來了一些變化。
從前劇組大多是「導演制」或者「制片人制」,盤子都由他們碼,如今平台全權接管,從導演、制片人、服化道各部門負責人,都需要有自己的代表作,得到平台的認可才行。
「好處是從前那種江湖碼頭式的合作模式變少了,不再是你靠關系就能接到好項目。」金明才說道。
平台如今對于預算的控制也非常嚴格,王寬直言,以前一個劇組中的資金有時候可以隨意在各部門挪用,如今平台負責的項目都是專款專用,財務審核也特別嚴格,當然,對于承制方的利潤壓縮得也很厲害。
「以前我可能一個月能賺5萬、7萬的,如今經過平台壓縮利潤之后,利潤空間很小。」王寬說,「而且現在戲很少,競爭又很激烈,壓力真的很大,都想轉行了。」
對于網上的一些輿論,王寬表示自己也會看,但他無奈地表示,道具部門總的來說只是一個執行部門,受各方面的因素影響,并沒有太多自主的決定權,也沒有太多可發揮的空間。而且他認為,應該創新的并非道具,而是劇作本身。
「影視劇是依托劇本產生的一種藝術形式,劇本才是一劇之本,道具只是起到輔助作用。」王寬說道。
「比如我們看周星馳的電影,談論最多的還是他的內容,很少有人關注他的攝影師和美術師,當然,不排除有一些名導,他們的服化道很出彩,但最終決定作品是否成敗的依然是內容。」
演員馬丁也直言,好的道具確實能夠讓演員更快地入戲,但它的作用只是錦上添花,不能雪中送炭。
「當然,審美可以討論,道具使用的對錯問題還是不能含糊。」
(文中王寬、李力、郭海為化名)